各市州、有關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廳委、各直屬機構:
現將《湘西地區開發總體規劃》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二OO四年六月二十四日
湘西地區開發總體規劃
加快湘西地區開發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是貫徹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區域協調發展,推進我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舉措。為認真組織實施這一戰略,促進湘西地區經濟社會持續、快速、協調發展,制訂本規劃。
一、加快湘西地區開發的戰略意義和基礎條件
湘西地區開發的范圍包括湘西自治州、張家界市、懷化市及邵陽市的武岡市、城步苗族自治縣、洞口縣、綏寧縣、隆回縣、新寧縣和永州市的江華瑤族自治縣,共32個縣市區,面積7.08萬平方公里,占全省總面積的33%。人口1345萬人,約占全省總人口的20%。湘西地區是我省主要的欠發達地區、少數民族地區和生態脆弱地區。同時也是承接東西部、聯接長江和華南經濟區的樞紐區,具有突出的區位特征和重要的戰略地位。
(一)戰略意義
1、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迫切需要。目前我省總體上已實現小康目標,進入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階段,2003年全省GDP達到4634億元。受各種因素制約,湘西地區與全省平均水平有較大差距。一是經濟總量小GDP只占全省的12%,人均GDP比全省平均水少2760元。二是發展速度慢,1995年以來,年均增長速度比全省低1個百分點,三是二產業欠發達,二產業占GDP的比重比全省低11個百分點。四是經濟效益差,財政收入僅占全省的7%,人均財政收入只相當于全省平均水平的33.5%;農民人均純收入比全省低800元。湘西地區發展的滯后,已嚴重影響我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
2、是統籌區域發展的迫切需要。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容。目前,湘西地區與全省發展不平衡的問題相對突出,主要經濟指標與全省發達地區的差距不斷擴大。 2003年,湘西地區與長株潭地區GDP之比由1996年的1:2.45擴大到1:3.14,每平方公里創造的GDP僅為長株潭地區的1/7。如不采取積極有效措施,將影響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全局。
3、是落實人本理念的迫切需要。堅持以人為本,是實現人類文明與自然演化良性互動的必然要求。湘西地區是我省貧困縣和貧困人口最多的地區,32個縣市區中有貧困縣市區21個,占全省的55.3%;貧困人口60萬人,占全省的60%。該地區還是我省少數民族人口聚居區,現有1個民族自治州(轄8縣市)、7個民族自治縣,占全省少數民族縣的100%;少數民族人口達540萬人,占全省少數民族人口的96%。同時,該地區地處湘、資、沅、澧四水上游,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態地位。加快湘西地開發,不僅惠及全區千萬人口,而且對促進全省經濟社會生態持續協調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基礎條件
1、自然資源有優勢。湘西地區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水能理論蘊藏量1100萬千瓦,占全省的44%,可開發量700萬千瓦,是全國十大水電基地之一;森林覆蓋率達63.5%,草場面積200萬公頃,竹木、藥材、茶葉、水果等經濟作物具有很高的開發值;巳探明有一定儲量的礦產達50多種,其中錳、鉛、鋅、汞重晶石等位居全國前列,黃金、銅、磷、大理石、鋁土礦、陶土礦居全省首位;擁有厚重的歷史文化、神奇的自然風光和濃郁的民族風情,旅游資源得天獨厚。這些資源的合理利用和永續開發,成為湘西地區具有廣闊發展前景的物質基礎。
2、產業發展有基礎。依托優勢資源,湘西地區形成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支柱產業和主導產品。在礦產、竹木、食品、藥材等方面,擁有一定的加工和制造能力,形成了湘酒鬼、金天鋁業、老爹農科、古丈茶葉、正清制藥、九天食品、南山奶業等一批優勢企業和名牌產品。同時,以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為龍頭,以鳳凰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城步南山、新寧崀山等景區為支撐旅游業初具規模,以懷化、邵陽為中心的商貿流通業增勢強勁。較好的產業基礎,成為提升湘西地區發展的有力支撐。
3、基礎設施有條件。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湘西地區的基礎設施大大改善。隨著張羅公路的建成通車,以及常張、常吉、邵懷、懷新等高速公路和渝懷鐵路、芷江機場的加快建設,湘西地區對外立體大交通網絡格局即將形成。隨著五強溪水庫等重點項目的建設,城市防洪和生產生活用水的保障能力明顯增強。隨著江埡、蟒塘溪等大型水電站和一批中小水電開發項目的建成,電力供應實現了富余外輸。隨著懷化、張家界、吉首及縣城基礎設施組團式的開發建設,城市功能不斷完善?;A設施的改善為增強湘西地區發展后勁提供了有效保障。
4、政策措施有力度。國家和省一直高度重視湘西地區的發展,現行的西部開發、扶貧開發和民族地區政,為湘西地區發展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特別是省委、省政府《關于加快湘西地區開發的決定》及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將為加快湘西地區開發提供強大動力。
二、加快湘西地區開發的指導思想、主要目標和重點
(一)指導思想
湘西地區開發要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為指導,認真貫徹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按照科學發觀的要求,以財政增收和城鄉居民收入增加為主要目標,突出產業開發,完善基礎設施,改善生態環境,發展社會事業,堅持政府引導、市場主導、企業主體,堅持改革創新、科技先導、開放帶動,加快推進工業化、農業產業化和城鎮化進程,繼續把湘西自治州作為扶貧攻堅的主戰場,促進整個湘西地區經濟、社會、生態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按照上述指導思想,在開發中必須堅持以下原則:
1、企業主體原則。遵循市場經濟的客觀規律,充分發揮企業在湘西地區開發中的主力軍作用。
2、比較優勢原則。立足本地資源,實施深度開發,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形成具有湘西地區比較優勢的產業集群和經濟塊狀。
3、集約開發原則。牢固樹立可持續發展意識,推進資源的規模開發、深度開發和綜合開發,提高資源利用率和開發效益。
4、科技先導原則。緊緊依靠科技進步促進湘西地區開發。加強先進技術的引進、吸收和消化,增強科技研發和創新能力,加快科研成果轉化,推進產業升級。
5、激活內力原則。抓住開發機遇,加快體制創新、機制創新和管理創新,啟動內生產力,增強造血功能,形成良性循環。
6、開放帶動原則。堅持以開放促開發、以開發促發展,加快資金、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的引進,加強與全省經濟發展及國家西部大開發的對接與融合。
(二)主要目標
湘西地區開發總體規劃分近期目標(2004年一2008年)和遠景目標(2009年一2013年)。近期目標主要有:
1、經濟增長。GDP年均增長10%,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偭坑?003年的560億元,增加到2008年的900億元左右,人均GDP由2003年的4200元,增加到2008年的6600元。
2、財政增收。財政總收入年均增長9.5%,由2003年的34 億元增加到2008年的50億元左右,大部分縣市區財政收入增加3000——5000萬元。
3、城鄉居民增收。農民人均純收入每年增長5%以上,城鎮居民收入每年增長8%左右。
在此基礎上,再經過5年的努力,到2013年GDP達到1450億元,財政收入和城鄉居民收入高于前5年的平均增長水平。在產業擴張、經濟發展、自身造血等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為建成一個經濟繁榮、社會進步、生活安定、民族團結、山川秀美的新湘西奠定堅實基礎。
(三)開發重點
實施湘西地區開發,要以產業發展為重點,以項目建設為支撐。按扶優扶強的原則,第一期重點支持134個左右的產業開發項目和73家左右的骨干企業。
三、加快湘西地區開發的主要任務
湘西地區開發要立足現有基礎,緊緊圍繞產業發展這個重點,突出資源轉化增效,加強項目建設,做強骨干企業,壯大旅游產業,發展規模農業,完善基礎設施,改善生態環境,推進社會事業發展。
(一) 開發重點項目
根據市場需求和產業發展需要,緊緊圍繞水能、礦產、竹木、食品、中醫藥和旅游資源,重點開發7大類134個產業項目。這些項目由企業按照市場規律的要求,自主投入建設、經營管理和發展。省政府采取銀行貸款貼息、招商撲資和引進戰略合作伙伴、協調爭取銀行貸款等服務措施給予支持。各市州、縣市區政府及時提供優質高效服務,力爭項目盡快建成投產,產生良好的經濟社會效益。
水能:堅持流域梯級滾動綜合開發的方針,抓好沅水、資水澧水上游的梯級電站建設。在開發水電的同時,實行“以電養航”,提高水運能力。重點抓好托口、竹蒿灘、銅灣、大伏潭;茶淋河等11個大中型水電站項目。到2008年,新增發電裝機210萬千瓦。
礦產:堅持保護和開發并重,加快錳、鋁、鋅、鎂、鋇、磷等礦產資源的精深加工,增加礦產品的科技含量,提高附加值。優化整合水泥行業,提高集約化、規?;洜I水平和市場竟爭力。重點抓好會同鋇鹽、金石集團金屬材料、金天鋁業深加工、花垣1.8萬噸無汞鉛粉和1.8萬噸納米級氧化鋅、江口鐵礦開發、楚霸特種水泥、辰溪年產230萬噸新型干法水泥等21項目。
竹木:大力發展竹木加工業,重點抓好岳陽林紙集團懷化 40萬噸木漿、懷化瑞邦高中密度纖維板、城步林紙一體化和綏寧板材、隆回高檔卷煙紙等加工及配套項目。同時建立一批原料林、竹基地,延長竹木加工產業鏈。重點抓好岳陽林紙14萬公頃速生豐產原料林、洪江等地35萬畝楠竹和綏寧100萬畝速生豐產林等9個項目。
食品:大力發展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重點開發獼猴桃、茶葉、柑桔、百合、甘薯、肉類、奶品等,通過深加工帶動種植基地發展,使農民直接增收。抓好雪峰片片枯、南山奶業、億事達果品、新晃肉牛、麻陽冰糖橙等42個項目。
中藥:挖掘民族醫藥遺產,發展生物醫藥和民族醫藥產業。重點抓好本草制藥蒿白氣霧、正清集團湖南西部藥谷、貿源化工五倍子加工、科源生物制藥、泰康藥業GMP改造等20個項目。同時建立藥用植物種植基地,在中藥材主產區爭取建設中藥材交層市場,帶動中藥材種植,實現農民增收。
旅游:整合湘西地區特色民族文化和旅游資源。重點支持芷江和平園、里耶戰國古城保護與利用、武陵源土家族旅游文化中心、崀山旅游基礎設施建設、神州瑤都盤王城等17個項目。
其它:重點支持懷化炭電極、永定太陽能系列產品、三一汽車制造重卡工程、湘維多功能聚乙烯醇差別化纖維工程、藍柏化工聚氯乙烯、雙力電池、江華玄武巖拉絲等14個項目。
(二)扶持骨干企業
企業是湘西地區產業開發的主體。要立足現有企業,加改革開放和融資力度,突出產權結構、產業結構、產品結構調整。按“龍頭聚集一批、品牌帶動一批、改制激活一批、外資嫁接—批”的思路,做大做強優勢企業,大力發展中小企業,積極培育成長性企業。省重點扶持73家左右有資源、有基礎、有前景且對當地擴大就業和財政增收具有顯著作用的企業加快發展。
做大做強優勢企業。優勢企業是湘西地區產業開發的主力軍。進一步加大改革開放和扶持力度,促進優勢企業加快發展。一是扶持對農業發展、農民致富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增強扶持龍頭企業就是扶持農民的意識,在市場融資、項目審批、生產基地配套等方面重點支持亞華南山乳業、老爹農科、圣帝酒業、大康牧業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二是扶持產業關聯度大、產業鏈條長的優勢企業。按照“產權明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要求,全面推進企業制度改革。通過重組、兼并、股份制改造和上市融資等扶持措施,重點支持金石礦冶、金天鋁業、湘窯酒業、黃龍洞旅游集團等企業,擴大規模,提高市場競爭力。
大力發展中小企業。中小企業是湘西地區的主要企業類型,是吸納就業的主渠道。著力幫助解決好中小企業目前存在的自結構不合理、管理水平低、融資渠道窄、市場開拓能力弱、服務體系不健全等問題。重點扶持以高新技術成果轉化為支撐的技術密集型小企業,以出口創匯為主的外向型小企業,以為大企業、大集團產品配套的專業型小企業,以從事“小而精、小而尖、小而特、小而優”產品的特色型小企業,以農產品及初級產品加工為主且能增加就業崗位的勞動密集型小企業等5類中小企業。
積極培育成長性企業。對科技含量高、市場競爭力強運行機制活等成長性好的企業,通過嫁接高新技術、引進先進管理、鼓勵風險投資等措施進行扶持。重點支持茂源化工、萬隆生物、華光生物、辣妹子食品、湘源植物生化等企業。
(二) 壯大旅游產業
按照可持續發展的方針,統籌開發湘西地區特色旅游資源,形成大旅游、大網絡、大產業的發展格局,使旅游業居為湘西地區支柱產業。
培育旅游精品線路。以張家界為龍頭,以芷江和平園、里耶戰國古城、崀山為重點,加快建設①張家界——吉首———鳳凰——洪江古商城——通道——桂林、②張家界——猛洞河——坐龍溪——棲鳳湖——吉首——鳳凰——貴陽、③張家界——古黔中郡——芷江和平文化園——新晃夜郎國——鳳凰古城、④張家界——吉首——洪江古商城——洞口——綏寧(南山)、⑤吉首——里耶——永順——古丈——小溪——鳳灘——(6)長沙——沅陵——張家界——永順——古丈——吉首——鳳凰——洪江——洞口——隆回——長沙、⑦長沙——崀山——南山——龍勝——桂林等7條旅游精品線路,使湘西地區成為全省重要的黃金旅游走廊和國內主要旅游目的地。亽
完善旅游基礎設施。以旅游區外道路及區內游覽和保護設施為重點,構筑便捷通暢的旅游交通網絡,提高可進入性。重點建沒旅游景區與交通干線的連接線,力爭主要旅游區與公路主干線實現摯級公路連接。旅游景區內連接公路達三級標準。擴建張家界荷花機場,使之可起降747等大型客機。改擴建張家界等火車站,建設一批旅游專用碼頭。加強旅游城市個性化建設。
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加快旅游星級賓館和文化娛樂設施建設,提高旅游接待服務檔次和水平。在張家界、懷化、吉首、邵陽市建設一批三星級以上賓館,同時各建一所品味較高、特色鮮明的文化娛樂場所。加快引進一批國際知名品牌和國內百強旅行社,鼓勵省內各級旅行社在湘西地區設立分支機構。
開發旅游特色商品。充分發揮旅游商品對旅游業的拉動作用,加快旅游商品的產業化和本土化。大力開發織錦、蠟染、銀飾、民族服裝、生態食品、特色石陶工藝制品和特色藝術品等旅游商品,提高旅游購物消費水平。積極扶持張家界軍聲、秀華、吉首民族五金廠等特色旅游商品生產研制企業發展壯大。
(四)發展規模農業
規模農業是提高農業生產效益、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途徑。著力改革、完善農村經營管理休制和經營方式,提高農民組織程度和農業生產規模,促進湘西地區農業集約化、規?;l展。
扶持壯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加快農業產業化步伐,關鍵在于龍頭企業的帶動。根據湘西地區優勢產業布局,按照扶優扶強的原則,在企業改制、融資信貸、市場服務等方面重點扶持喜陽集團、瑞邦森工、恒隆生物、九天食品等20家左右農業產化龍頭企業。
加快建設規?;r業產業基地。重點建設5大產業基地。一是竹木產業基地,突出抓好懷化、邵陽的楠竹工業原料基地建設,二是優質果蔬基地,重點建設新寧臍橙,隆回優質蔬菜,麻陽冰糖橙,湘西自州椪柑、獼猴桃,張家界高山反季蔬菜。三是草食牲畜養殖基地,主要抓好湘西自治州和城步、新晃、桑植等縣的草場建設。四是中藥材基地,重點是懷化的天麻、邵陽金銀花、湘西自治州的黃姜,張家界的杜仲等中藥材基地,五是茶葉基地,主要抓好湘西自治州的有機茶、張家界的云霧茶等基地建設。
大力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組織和農村大戶。圍繞竹木、草食牲畜、中藥材、茶葉四大特色產業及其運輸、銷售、服務等環節,加快組建一批跨區域、跨所有制、涵蓋產加銷、具有一定規模且運作規范的農技協會、專業合作社等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充分發其對農民生產、經營的帶動和引導作用。在依法、自愿的基礎鼓勵和支持以股份合作、租賃、承包等方式加快土地等生產要素向生產能人和種養大戶集中,加大政策、投入和技術服務等面的扶持力度,擴大農村經營大戶的生產規模,增強帶動能力,促進農產品流通和市場開拓。
建立健全社會化服務體系。按照政府扶持,企業、行業協會,大戶共同參與的原則,加快建立和完善良種繁育、農技推廣,動物防疫和農產品市場等社會化服務休系建設。在市州、縣市建設一批優質水稻、草食牲畜和特色果茶等良種擴繁基地,加快優良品種的推廣應用和種苗產業的形成。在配套完善市州、縣市區農技推廣機構的同時,加強鄉鎮農技推廣站建設,提高服務能力和水平。強化縣鄉兩級動物防疫體系,提高動物免疫密度,建立重大疫病預警和快速反應機制。在椪柑、草食牲畜、竹木等特色農產品主產區,建立一批專業批發市場,促進農產品流通。
(五)完善基礎設施
加快建設通暢的立體交通體系、適用的水利灌溉設施、配套的城鎮基礎設施、合理的供電網絡、發達的通信系統,為湘西地區產業開發創造條件。
交通。重點發展公路交通,關鍵是完善公路網絡。一是打通對外通道。重點抓好常吉、常張、邵懷、懷新等高速公路建設,盡快完成包頭至茂名高速公路湖南段的前期工作,爭取“十一五”期間開工。二是完善區內網絡。建成鳳凰至貴州大興機場公路,改造龍山至張家界、沅陵至張家界、武岡至新寧等旅游公路。盡快開工建設一批區內縣城與高速公路的高等級連接公路。三是提高通達深度。加快縣通縣、縣通鄉、鄉通村等基層公路建設。到2010年,基本完成縣通縣、縣通鄉公路硬化工程,力爭95%的行政村通公路,公路通車里程達到27000公里。同時,擴建張家界荷花機場和芷江支線機場,抓緊張家界火車站等站場建設,搞好沅水、酉水等航道改造和碼頭配套,完善區內鐵路站場建設,形成公路、鐵路、航空立體交通網絡。
通訊。充分發揮通信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性作用,以提高通信基礎設施水平為目標,以加快本地電話網、光纜傳輸、數據通信、移動通信等通信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努力建成以吉首、張家界、懷化、邵陽4市為核心的現代化通信網,特別是要加快移動通信網絡建設,擴大網絡覆蓋率,實現重要交通干線、旅游區城區無縫覆蓋。到2008年,新增傳輸光纜5400公里,程控交換設備43萬門、數據通信端口13萬個,到2008年固定電話普及率達到13.8%,移動電話普及率達到17.8%,移動通信網絡覆蓋率鄉鎮達到100%,行政村達到48%。
水利。在抓好現有水利設施完善配套的同時,適當新建一批水利骨干工程。一是著力抓好高家壩、金麥等水利樞紐工程建設實施吉首、鳳凰等亞行貸款城市防洪項目,提高防洪能力,到2008年,市州所在城市防洪能力達到50年一遇標準,縣市區所在城鎮達到20年一遇標準。二是加快黃石洞、莊塔、澄湖等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和武水、酉水等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和農田抗旱能力,到2008年,完成中型和大多數小I險水庫除險加固。三是因地制宜建設一批以蓄為主、蓄引提相結合的小、微型水利設施,滿足城鄉生產和生活用水需要,基本決農村飲水困難問題。
電力。按照充分利用優勢資源、調整優化水火電結構的思路,積極抓好托口、銅灣、竹篙灘等一批大中型水電項目。同時,在條件較好的地方布局建設火電廠和風力發電站,抓好懷化電廠前期工作,爭取早日開工建設。加強電網建設,重點建設三板溪——懷化——邵陽——民豐500千伏輸變電工程。加強西部電網與湘中電網的聯接,形成以500千伏電網為中心、220千伏電網為骨干、110千伏及以下電網為配套、覆蓋全區的統一電網增強湘西地區電網的吞吐能力和供電可靠性。
城建。適應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要求,按照城市發展規劃,抓好城市基礎施建設?!亲ズ弥行某鞘薪ㄔO。突出抓好市州中心城市城區道路、供水供電、垃圾廢水處理等基礎和公益設施建設,提高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能力。二是加快縣城擴容提質。逐步配套完善與人民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公益設施,推動農村城鎮化和縣域經濟快速發展。三是建設一批小城鎮。在交通方便、區位優勢明顯的商品集散地,加快商貿流通和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為農民務工經商創造條件,吸引農村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到2008年,城鎮化水平提高到32%以上。城市供水、燃氣普及率和污水、垃圾處理率分別達到85%、62%和45%、40%。張家界、吉首、懷化建成省級園林城市。
(六)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
在強化對生態環境保護的同時,加大生態治理和建設力度,重點抓好4大工程建設,促進區域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到2008年,森林覆蓋率達到65.2%,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積30萬公頃,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45%。
生態建設工程。一是建設羅依溪等21個自然保護區和27個保護小區,到2008年,湘西地區自然保護區數量達到171個(包括保護小區),面積55萬公頃,建成黃桑、鷹嘴界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二是通過實施長江防護林等工程,加強交通沿線、江河源頭沿岸和水庫山塘周圍等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養林建設。三是建設以鐵路和公路主干線為重點的綠色通道,到2008年完成780公里道路綠化任務。四是在鞏固現有退耕還林成果的基礎上,力爭到2008年,新增退耕還林工程造林面積137萬畝。五是加強對生態公益林的管護,爭取將已經界定的2070萬畝國家級生態公益林全部納入國家財政補助范圍。
農村能源工程。一是大力發展農村沼氣。在實行國家和各級政府補助的同時,引導社會、企業和農民投入沼氣建設。到2008年,力爭湘西地區新建沼氣池46萬座,普及率達到30%左右。二是積極推進生態家園建設。把沼氣建設與改廚、改廁、改圈等結合起來,統一規劃,綜合建設。同時,加強沼氣技術與種植、養殖等適用技術的有機結合,形成以沼氣為紐帶的生態種養發展模式。三是加強農村節能工程建設和新能源開發。全面普及節柴、節煤灶具和技術,積極發展太陽能、風能等其它新型能源。四是加快農村小水電建設,積極發展以電代燃,爭取國家安排試點,盡早啟動。
生態移民工程。充分利用扶貧開發、退耕還林和自然保護區等項目建設的契機,把生活在自然條件惡劣、自然災害頻繁村寨的貧困人口和自然保護區核心區內人口,逐步搬遷到城鎮和生產生活條件較好的地方,實現異地脫貧。同時,采取多種方式,加強對貧困地區勞動力的就業培訓,做好勞務輸出的組織和服務工作,促進外出務工和就業,提高貧困人口主動性遷移能力。到2008年,力爭有5萬左右的貧困人口和生活在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內的居民實現整體或分散遷移。
環境保護工程。一是抓好城市空氣質量改善工程。加快
“以氣代煤”和“以電代煤”步伐,改善城市能源結構,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小型企業,逐步外遷城區工業,提高城市大氣環境質量,到2008年,使張家界市、懷化市、吉首市的城區空氣質量穩定達到國家二級標準。二是抓好水環境質量控制工程。開展以巫水、花垣河、兄弟河、萬溶江為重點的小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加快城鎮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建設,加強以采選業為代表的工業企業廢水治理,對不能治理達標或治理達標但無力承擔治理費的企業,堅決執行關、停、并、轉。三是抓好礦山生態環境治理工程。加快開展礦區損毀土地復墾、恢復利用和綠化,以及礦區廢水、廢物的綜合治理。
(七)推進社會事業發展
科技。構建和完善區域科技創新體系。圍繞礦產、水電、生物醫藥、特色農產品深加工等技術領域,以高校、科研機構為主體,建立2個省級以上重點實驗室;以企業為主體,建立5個省級、40個市級技術開發中心。加快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到2008年,高新技術產業產值由目前的68億元增加到180億元。著力培育科技型龍頭企業和中小企業,到2008年,4年產值過10億元的龍頭企業達到2家以上,過億元的5家以上,過5000萬元的30家以上,民營科技企業數量由目前的173家增加到230家左右。加強科技人才開發,到2008年,培養和引進100名高新技術經營管理人才和1000名技術骨干。
教育。一是抓好中小學危房改造。結合實施“國家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工程”、“國家第二期中小學危房改造工程”,用3年左右的時間,全面幫助改造中小學現有D級危房。二是大力發展寄宿制學校。結合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力爭5年內在每個鄉鎮改造或新建一所寄宿制小學和一所寄宿制初中。三是加快發展職業教育。每個縣市區辦好一所示范性中等職業學校。制定優惠政策,鼓勵社會力量到湘西地區創辦職業教育。四是支持發展高等教育。加快吉首大學、懷化學院的建設和發展,使之成為湘西地區高層次創新性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到2008年,全面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小學初中適齡兒童、少年入學率在到100%,農村青壯年非文盲率達到95%以上。
文化。實施文化基礎設施工程,重點建設末達標的22個縣級文化館、圖書館,在每個鄉鎮新建或改造一個建筑面積200平方米左右的文化活動中心。加強文物的保護和維修,重點搞好里耶秦簡遺址、鳳凰古城、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等文物的管理和保護。大力弘揚民族文化,結合旅游開發,加快文化產業的發展。組織開展群眾喜聞樂見的、健康的文化活動。大力發展廣播電視事業,到2008年,廣播電視綜合覆蓋率達90%。同時,加快圖書銷售網點建設。
衛生。抓好鄉鎮衛生院危房改造和配套建設,改擴建一批縣市區綜合醫院、中醫院和婦幼保健機構。加快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建設,逐步建立貧困家庭和特困病人的醫療救助制度,到2008年,農村合作醫療覆蓋率達到60%以上。加強衛生監督機構建設。建立健全市州、縣市區、鄉鎮公共衛生信息網絡。抓好農村環境衛生綜合治理,提高農村自來水和無害化廁所普及率。提高衛生隊伍的整體素質,抓好公共衛生人才、醫療技術骨干和衛生管理人才的培養。
勞動保障。加強勞動力技能培訓基地建設,建設一批縣級培訓基地,每個市州選擇1--2個有一定規模、管理規范、質量較好的培訓機構進行重點扶持,形成品牌。5年內職業技能教育培訓機構從目前的155個達到247個,年培訓能力從18萬人增加到22.5萬人。以市場為導向廣泛開展訂單式、掛鉤式培訓,同時把培訓和職業介紹、農村扶貧結合起來。安排專門計劃對農村貧困人口和城鎮下崗職工、低保人員實行免費培訓,力爭每個農村貧困戶有1人以上參加培訓.并實現勞動力轉移。加強勞動力市場及信息網絡建設,實現省、市州、縣市區、城市街道、社區聯網,健全、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到2008年,新增就業崗位60萬個,輸出農村剩余勞動力350萬人,下崗職工再就業30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
四、加快湘西地區開發的主要政策和措施
(一)加快觀念更新
堅持從實際出發,按照市場經濟規律,用全新的觀念、開放的思路、改革的辦法,切實做好湘西地區開發各項工作。各級政府要主動為企業做好引導、服務、協調等工作,充分發揮企業主力軍的作用。湘西地區開發要以產業開發為重點,通過產業發展,使湘西地區走上經濟增長、財政增收、農民增收的良性循環軌道。牢固樹立激活內力觀念。充分利用現有基礎條件,發揮市場配置資源基礎性作用,強化內部管理,增強自身造血功能和市場競爭力。
加快制度創新,轉變政府職能,強化服務意識,消除行政壟斷、地區封鎖,加強依法行政。加快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規范審批程序、減少審批事項、下放審批權限、簡化辦事程序、提高辦事效率。強化體制創新,建立符合現代企業制度要求的企業營運體系,推進規范的公司制建設。深化財稅體制改革,逐步建立起公共財政的基本框架。加強銀行和企業間的協作,構建新型銀企關系。
(二)加大政策支持
在繼續執行國家有關西部地區開發和扶持民族地區發展等優惠政策的同時,加快建立多元化的政策支持體系和投融資體制,加大招商引資力度。
一是設立湘西地區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由省財政新增專項資金、各部門專項切塊資金和扶貧資金構成,主要用于產業項目貸款貼息,并對部分高科技及帶動性強、效益好的重點項目提供引導資金。
二是加大財政轉移支付。提高建設性資金及國債專項資金用于湘西地區的比例。省財政在轉移支付補助時除按一般性因素計算外,還要將少數民族自治縣、國家及省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等做為特殊因素予以考慮,使湘西地區的財政轉移支付逐年有所增加,同時。積極爭取中央加大對我省民族地區轉移支付補助力度。
三是實行稅優惠政策。對湘西地區新增稅收實行省與市州、縣、縣市區分享,重點向縣市區傾斜的政策。認真落實湘西自治縣州在西部開發和民族區域自治以及開發區、外商投資等方面的有關稅收優惠政策。
四是加大信貸支持力度,各類商業銀行和農發行、開行等政策性銀行要逐年增加對湘西地區的投入。加快國債配套貸款項目的評估審貸,根據建設進度保證貸款及時到位。探索開展以農村電網、公路、城市基礎設施、水電開發等收益或收費權為質押的貸款擔保業務。穩步推進農村信用改革,對具備條件的縣市區聯社,可推行一級法人管理;積極創造條件,組建農村合作銀行。進一步推廣農戶小額信用貸款,提高覆蓋面,增加貸款額度。
五是擴大證券融資規模。支持湘西地區的優勢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等進行規范的股份制改造,培育上市公司后備資源,力爭5年內,每個市州有1—2家企業通過國內主板市場、中小企業板市場或境外資本市場上市。鼓勵已上市公司在湘西地區進行購并重組。優先安排符合發債條件的企業發行企業債券。
六是支持建設用地政策。對湘西地區產業建設項目用地,在嚴格執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耕地保護制度的前提下,給予重點保證,對能源、交通、水利、城鎮基礎設施、教育、衛生等項目用地優先安排。對這兩類建設用地,在湘西地區內用地指標不夠時,由省負責調劑解決,對湘西地區外企到湘西地區投資建設所需用地,允許農戶以承包地入股進廠,積極探索土地流轉方式,保護失地農民利益。
七是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放寬外資進入領域,降低進入門檻。擴大外貿經營自主權,鼓勵發展優勢產品出口、對外工程承包和勞務合作,放寬人員出入境限制。對經濟發展急需的原材料和技術設備,在進口配額和管理上給予適當照顧,對有出口優勢的產品給予出口配額支持。
(三)加強人才智力開發
加大人才培養力度。進一步完善干部培訓、掛職鍛煉、跟班學習等辦法,切實加強黨政干部隊伍建設。建立健全激勵機制,對在湘西地區基層工作表現好、業績突出、達到一定工作年限縣鄉主要領導干部提高待遇,鼓勵優秀黨政干部扎根湘西地區基層工作。創新人才交流使用機制,加大干部交流力度,堅持每年從省直單位和省內相對發達地區選派一批優秀干部到湘西地區—州、縣市區擔任領導職務,從湘西地區選派一批年輕干部到省直單位和發達地區跟班學習。適應湘西地區扶持骨干企業和發展規模農業的需要,大力培養專業技術、經營管理和農村實用人才。
加快人才引進步伐。大力引進湘西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急需人 才,特別是高層次經營管理人才。建立和完善人才柔性流動機制,對自愿到湘西地區參加開發建設的各類人才,實行“戶口不遷、身份保留、來去自由”的政策,在工資待遇、住房條件和社會保險等方面予以優惠;對省內外來湘西地區投資經營的私營業主、個體工商戶,凡在湘西地區有合法的固定居所、穩定職業或生活來源的,可辦理所在城鎮的常住戶口,妥善解決其子女就學、入托等問題。對承擔湘西地區開發重大任務、重大建設項目和重要研究課題的國內外專門人才,實行崗位津貼制度。探索建立艱苦邊遠地區津貼制度,提高湘西地區各類人才待遇。創新人才工作機制。進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在完善人才培養、選拔、使用機制的同時,建立健全人才資源市場化配置機制,支持湘西地區建立和培育人才市場,通過規范化的市場運作,引進緊缺人才,盤活現有人才,培養后備人才。建立人才智力對口支援合作關系,從省直有關部門、省內較發達地區。有計劃地選派優秀專業技術人才到湘西地區縣鄉基層對口支醫、支教、支農、支企等,建立和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
(四)加強產業布局引導
湘西地區開發中的產業發展要在突出特色的同時,逐步‘特色+塊狀’的發展格局。一是根據資源分布、產業基礎和區位條件,制定產業發展區域布局規劃,促使產業向優勢聚集,企業向優勢區域集中。二是在清理整頓開發區的基礎上根據集約利用土地的原則,進一步抓好開發區的規劃布局,逐步實現湘西地區每個縣市區建設一個工業園區的目標,構筑產業發展平臺,推進產業聚集和企業集群,形成以開發區為載體的塊狀產業。三是合理配置生產要素,著力培植一批產業帶動力強、關聯度大的強勢企業,形成以強勢企業為核心,中小企業相配套的生產發展格局,實現企業集群式發展和產業塊狀式布局。
(五)加強組織領導
省政府成立湘西地區開發工作領導小組,由省領導任組長,省直有關部門和有關市州政府主要負責人為成員。領導小組辦公室設省發改委,負責湘西地區開發工作領導小組的日常工作。湘西地區各市州和縣市區要相應成立工作機構,配備工作人員。湘西地區開發工作領導小組及湘西地區有關市州的工作機構要及時研究協調解決開發中的問題,建立目標責任制,加強督促檢查定期進行考核,努力實現規劃的各項目標和任務。
附件:1、湘西地區開發產業建設規劃項目表(134項)
2、湘西地區開發重點企業基本情況表、(73家)
來源:本站
作者:原創
編輯: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