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文明是一種文化的積累,苗族民間流行的“竹俗”也是一樣,它不是一兩天、一兩年忽然產生的,它是在特定的自然條件、居住環境及生活習慣下通過不斷積累、不斷創新、不斷傳承中不斷發展和變化形成。舊時,居住在竹海深處的苗族民間文化人稱竹有“六德”: 竹身形挺直,曰正直; 竹節節攀高,曰奮進; 竹外豎中通,曰虛懷; 竹素面朝天,曰質樸; 竹雖死無悔,曰奉獻; 竹八面臨風,曰剛勁。竹子的高風亮節、堅貞不屈的高貴品質深受苗家人的喜愛與崇敬。由于苗民們世代生活在竹海中,在生產生活中處處都離不開竹,因而形成豐富多彩、形式多樣、內涵豐富的“竹俗”。
植竹俗 苗族民間流行有“金竹避邪,黑竹驅鬼”的說法,人們常將功用不同的各種竹子栽植在最恰當的地方。如屋前栽金竹,寨后植楠竹; 塘邊栽水竹,山坡植苗竹; 路邊栽黑竹,井旁植苦竹; 山頂栽麻竹,溪溝植實心竹,偏避處栽冬竹等。金水有連片的箭桿竹,漿坪有罕見的四方竹,長安營有奇異的龍頭竹。大苗山各處還有綿竹、桂竹、斑竹、毛竹、石竹、絲竹、文竹、湘竹、玉竹、朱竹、紫竹、鳳竹、苗竹和慈竹等50多個品種,五花八門的竹品種組構成竹的世界,但數量最多的是楠竹,如今全縣共發展有楠竹28萬畝, 一年四季有不同的 “竹景”: 春日, 新筍挺拔; 盛夏, 嫩竹瀉翠; 金秋, 翠竹搖風; 隆冬, 碧浪欣天。多數苗寨的“水口”處有連片的“風水竹”,寨后有連綿不斷的“護龍竹”,寨彎處有青翠欲滴的“保寨竹”。民間植竹時有挖健壯新生竹作“母竹”帶土移栽的習俗:挖母竹時要不停地挖,中途不能停歇,否則栽活后就會隔年不生筍。挖母竹時要挖一“公”一“母”兩根并排栽植,象夫妻一樣形影不離。“公竹”單瘦,“母竹”健壯,不能傷鞭。據說這樣栽的竹成活后容易成林,且竹筍連年叢生。
竹建筑 新中國成立之前,身居竹海的苗民就地取材用當地取之不盡的楠竹營造竹樓居住。他們選用粗大的楠竹作柱,用竹桿搭建成竹樓的框架,再用竹片作壁、窗、門、樓板,用整根老竹破開打盡竹節作瓦,可維持兩三年不腐,竹瓦腐朽后換新竹瓦十分快捷。有些竹樓象吊腳樓,中層作臥室,底層圈養雞鴨,連廚房、衛生間都用竹片搭成。有些苗民將竹樓的板壁用稀泥“粉刷”后冬暖夏涼,既經濟又實用。解放初期,城步蔣坊鄉平溪山還保留有40余座竹樓,這些造型各異的竹建筑基本連成一片,儼然一座“竹苗寨”。苗民興建的這類竹建筑不用一塊木板,不用一顆鐵釘。若不計算竹子成本,一座建筑面積200平方米的兩層竹樓時間只需六七天,總造價不上1000元。
竹制品 苗族民間許多常用器具、用具多用竹篾制成,常見的有竹床、竹桌、竹椅、竹桶、竹筐、竹甑、竹蒸籠、竹凳、篾蓆、竹勺、曬蓆、竹盤、竹碗、竹筷、竹瓢、竹籃、竹筒、竹箱、竹柜、篾籮、簸箕、筆筒、竹雞舍、竹鴨籠、竹扁擔、竹水車、竹香爐、釣魚桿、竹釘、竹梯、竹桿、竹榻、斗笠、竹篩、竹枧等。民間樂器有蘆笙、笛子、竹簫、二胡等。獵人用的獵具有竹弓、竹箭、梅筒等。生活在溪河邊的竹農用竹架設便橋,用竹子扎成竹排從事捕撈或運輸。竹農們用枯竹作燃料,用竹葉喂牛羊,用竹枝扎掃帚,竹鞭作旱煙管、竹尾扎籬笆; 用粗大的楠竹制成竹枧從幾里路外接通山泉水入室飲用或灌溉農田。竹工藝品有竹盆、竹雕刻等,用楠竹蔸洗凈后雕刻成人物面具形象,栩栩如生。如今,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苗鄉又增加了竹地板、竹膠板、竹砧板、竹涼席等新型工業產品投放市場??梢哉f,苗民的生產生活中處處都離不開竹。
筍食品 竹筍為席上珍肴,按季節分有冬筍、春筍,按加工方法分有干筍、鮮筍、酸筍、玉蘭片等。苗族民間常用小鮮筍煮熟加糯米飯一同搗成泥狀,加入適量的食鹽、辣椒粉做成圓形小筍粑,曬干后用滾油炸透招待客人。這種炸透后的筍粑香氣撲鼻,是蔬菜淡季中的佳肴。有些竹農將小鮮筍浸入酸菜壇中,兩三天后便成了酸筍,是送飯開胃的好菜。常食竹筍有降血壓、血脂、血糖、通便利尿等功效,多食竹筍可預防富貴病的發生。
苗族民間加工玉蘭片有2000余年歷史?!秴问洗呵铩分兴d的“駱越之菌”實際上是指生活在“駱越”一帶的苗族先民發明的玉蘭片,在周朝就被列入貢品,以后每年各朝廷都指定城步、綏寧一帶必須向皇宮進貢一定數量的玉蘭片?!冻遣洁l土志》載: “冬筍焙其中,去殼切片,曰玉蘭片,頗能經久,謂之山珍。”玉蘭片按質分為八級,以寶尖、冬片、桃片、春片為佳,其中寶尖柔軟、香脆,形似寶塔,被食客們稱為“龍角”,是八珍中的上品。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城步年產玉蘭片9000余擔,產品多銷往東南亞各國。
用竹造紙 解放前,苗族民間流行有原始的用竹造紙術: 先將應間伐的嫩竹砍倒曬枯去枝切片,投入凼內加拌石灰水浸泡至腐,撈出擂成竹漿,置缸內加水攪成稀漿,用密織的竹簾向缸內淘兩三次,使簾上敷有一層均勻的薄紙漿,濾干后拂于烤室烘干即成,然后收集成梱。民國時期,城步共有民間土紙廠284家,常年產土紙1300擔。解放后興建的先進工藝的現代化造紙廠,其原料主要是嫩竹,民間仍然保留有用嫩竹造紙的傳統工藝,年產土紙1500余擔,產品主要用于宗教祭祀。
含竹的對聯 身居竹海深處的苗民在春節期間常書寫含竹的對聯張貼室內外:
竹林鳥啼明月上 青山雨過白云飛
風搖竹影有聲畫 雨打梅花無字詩
松竹梅歲寒三友 桃李杏春風一家
綠竹別具三分景 紅梅報來萬家春
未出土時先有節 到凌云處也虛心
山竹繞茅舍 庭邊流寒泉
含竹的民歌 有些借竹忬情的民歌比喻十分恰當:
砍捆水竹織花籃,金竹作框慢慢彎;
妹是花籃金竹框,郎是細篾要來纏。
漫山苗竹葉子尖,風吹竹葉響連連;
莫嫌苗山竹桿細,細細竹桿撐大船。
苗族民間的“竹俗”其實是一種竹文化。千百年來,苗民將當地各種竹子的功用發揮到極至,從而衍生出許多與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竹民俗、竹文化,值得民俗學專家們認真研究與探討。
(注: 此文曾參加廣西融水苗族文化論壇研討會, 在內部編印的論文集中刊登過。 )
作者:楊盛科
編輯: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