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汀坪鄉地名故事

作者:楊光清 編輯:redcloud 2015-12-14 15:57:54
—分享—

  

 

城步汀坪鄉內里村是有挖掘潛力的處女地
(汀坪鄉地名故事)

  城步苗族自治縣汀坪鄉內里村位于城步東南面,是城步與廣西交界的地方。該村東與廣西龍勝各族自治縣的黃祥村交界,南與廣西龍勝各族自治縣的馬堤鄉東升村(俗稱鰲頭)相連,西與本縣五團鎮茶園村,本鄉長灘村接壤,北與本鄉大水鋪毗鄰。有5個村民小組,168戶、673人,百分九十以上是當地土著苗族,有水田面積282.3畝。山林面積22320畝,占地26平方公里,全村有四條河水,全部流入廣西境內,也是珠江的源頭,是整個汀坪鄉山林面積最多,幅原最寬的一個村。

  該村小地名也有很多,一、二組有上東毛坪,下東毛坪,溪子、泡豬沖(傳說此處有一股溫泉,本地人過年過節殺豬,抬到此外,放進溫泉,可以脫毛)牛角石、銀子坳、老屋場、上灣等。三、四組有界板沖、內里、高山、水頭、大坡、崩坡、茶沖、雷鼠沖等。五組有沙子界、觀音山、紫檀沖(傳說此處曾經有一棵很高很大的珍貴樹木——紫檀樹而得名)。

  根據作者實地調查,總結歸納,內里村有如下幾大亮點:

  紅色旅游線

  一九三四年十二月,中央紅軍在廣西遭入“湘江之戰”重創,八萬多紅軍將士,一下子減至不足三萬人馬,而且國民黨反動派對中央紅軍是圍、追、堵、截,天上還有飛機轟炸,中央紅軍只有鉆深山、走密林、走深溝、行小路,躲避敵人鋒芒,留下革命火種。據考證,紅軍從廣西資源縣的車田,進入城步十萬古田,從古田下來到汀坪鄉的團心寨的橫路口,并在此宿營。第二天從橫路口出發來到大水鋪,經曬人沖進界板沖。為隱蔽行動,又分成三路,一支從內里上沙子界至坡子寨翻過騎嶺下茶園;一支從界板沖走羊腸小道,上沙子界對門小山包,爬上騎嶺下茶園;第三支從界板沖李家山沿溪水而上,來到高山(小地名)再從高山直上騎嶺,石林頭至茶園鋪里,三支人馬匯合茶園鋪里,在鋪里宿營(現設有革命文物保護單位)現該村還有三座紅軍墓,這些紅軍戰士并不是因戰斗而犧牲,是傷、病、餓交加,死在路邊,紅軍將他們草草掩埋的。第一座是界板沖李家山村民李自來老屋背后的茶山里,八十多年過去,李家三代人年年為這位紅軍戰士掛青掃墳,直至如今。第二座也是在李家山,李自周家屋背后,也由李家掛青掃墳,至今仍有墳堆。據說內里村一組下東毛坪也有兩個紅軍墳包。傳說紅軍主力經過大水鋪時,在秦家吃了中餐,殺了一頭豬,因無錢支付,還打了一張欠條,因年深日久,欠條已經丟失。

  山上巖洞多

  內里三組的高山,有個巖洞叫“藏金洞”,約有4丈長,2丈高,1.5丈寬,是一個穿心洞,約能容納200人,洞內比較平坦,有許多碎石,像是被人工打碎的,筆者上世紀九十年代曾爬上此洞,還撿到一枚古銅錢幣。該村有藏金洞、有銀子坳,甚至就在隔壁的大水鋪村也有一個銀子坳。在一個不出10公里的地方,就出現三個金子、銀子的地名,根據筆者考察、論證和推測,得出的結論是:清乾隆初年,城步地連續遭受旱災,莊稼基本無收,人們靠野菜、野果、蕨、葛、狩獵艱難維系生命??缮侠U官府的稅賦卻有增無減,人們被逼無奈,萌發了與官府作對,蓄謀起義的思想。但是城步苗區都是山高路陡、樹高林密、人煙稀散、羊腸小道,各自經營,相互很少聯通,怎么才能使得災難深重的苗民聚集在一起,扯旗造反呢?聰明的苗民起義首領想出了一個辦法:一、改地名,除上述三個與金子銀子有關的地名外,在城步的白毛坪鄉的大陽有座金子山,在丹口鎮大橋頭村與綏寧黃桑、長安營鄉上排村三地交界的地方安名烏金山,丹口鎮還有個金巖村,丹口鎮的仙鵝村有個金盆團、三十六步金街等。二、出告示,對外宣傳城步許多地方有金子銀子,并提出:“大坳對小坳,銀子十八窖,哪個尋到哪個要”。窮怕了的人們,人人都想得到金銀,一時間城步周邊縣綏寧、通道、靖州、貴州的黎平、凱里、廣西的資源、龍勝等社會最底層的苗、瑤、侗山民紛紛來到城步挖金子、挖銀子。實際是子虛烏有的事。到城步挖金銀的人,東挖西挖,結果一無所獲,盤纏用盡。苗民領袖就將他們大部分留下,提供食宿,奉為上賓,談古論今,話在當下,進行啟發和“洗腦”。才爆發了有歷史考證的“城步大地茶園苗民起義”。

  在內里村三組楊家,河邊上約2米高處有個山洞人稱“射公洞”(本地讀音為“夏”公洞),洞門剛好進得一個人,洞黑幽深,高深莫測,本地人都說洞內有個“射公”,他會射箭,凡有人進洞探測,他都會用箭射襲,凡進過山洞的人,不是當即死亡,也會不久于世。所以自古至今當地沒有一個人敢越雷池一步,洞有多深,洞有多長,有什么好看的,有無寶藏,有無人類或動物骨骼都不得而知。傳說曾有人放進一只鴨子,結果這只做了記號的鴨子從本村一、二組的東毛坪的一個山洞走出來。

  一門住兩省

  在內里村一、二組,小地名叫溪子的地方,它交通非常閉塞,只有一條羊腸通到里面,它四面環山,只有一面向陽坡,開墾了幾畝毛田,只有四戶人家,地處湖廣兩省交界處。自古以來,就是“三不管”的地方,湖南不管,廣西不管,強盜、土匪不知道也不管。傳說很久以前,一位楊姓人家在此發了家,請了一些長工幫他種田,其中有一個廣西來的小伙子,人長得漂亮,既聰明又誠實,就像為自己家干事一樣,既能吃苦賣力,又為財主家增產增收出主意,想辦法,財主很是喜歡。財主家有位千金小姐,不像大財主家的小姐一樣養尊處優,大山里財主家的小姐,雖然吃穿不愁,但還得幫父母做點小事,長工們在離家遠的地方做力氣活,小姐幫助送茶送水送飯是常有的事。一來二往,廣西小伙被小姐看中。俗話說“女大不中留”,小姐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過去講“高門對大戶”,幾多有錢有勢的人家上門提親,她總是說,自己還小,怕端不起您家的飯碗,都一一謝絕。有一天,父母把小姐叫到堂前問話:“你已到了婚姻年齡,人家來求親,你總是這也不嫁,那也不去,你到底有什么想法?”女兒想了想,回答說:“我嫁是要嫁,但我有一個要求,要離家很近,今后您雙親大人老了,也有個照應。”父親說,我們這小山村,才只有幾戶人家,又沒有哪家小伙子和你匹配,怎么辦呢?莫非是看上了廣西那個小伙子。女兒回答是。財主說我也喜歡這個小伙子。女兒是父母的心頭肉,其實財主也舍不得遠嫁女兒。后來,財主贈了杉山一塊,竹山一塊,田數畝,還為他們小倆口修了房子。從那以后,這個小山村的人,湖南嫁廣西,廣西嫁湖南,其實就是上屋嫁下屋,左屋嫁右屋,家家都是上家先的親。這里民族團結,邊境友好。解放以后,我國經歷過許多運動或成立許多社團組織,如土地改革、初級社、高級社、人民公社、大躍進、文化大革命、大隊管理、隊為基礎等等,然而對這個小山村毫無影響,他們從解放前直到改革開放,都是私有制,“文化大革命”也沒有沖擊,真是另一天地,世外桃源。直到一九九七年頒發第一代居民身份證,才進行過人口登記。那年十月,通過電話聯系,湖南城步汀坪鄉、廣西龍勝馬堤鄉各派兩名人口普查員來到小山村,逐戶登記人口及填報,準備納入人口信息的內容,來到一家姓伍的人家,兄弟分做兩家,但仍共堂屋住。普查員首問老大,你是登記湖南戶口還是登記廣西戶口。老大說:“反正是種田吃飯,隨便你把我登記在哪個省,沒有好大關系。”這個問話人是汀坪鄉的,就把他家登記為湖南城步汀坪鄉人口。湖南普查員問完老大,現由廣西普查員問老二愿意登記為哪個省的人口,他說:“湖南也好,廣西也好,但我聽說廣西對大學生的分配要好一點,現在我的兩個小孩正在讀書,今后畢業出來也好找個工作,我就登記在廣西吧!”所以這里就出現了“一門兩省”的奇特現象。

  文化風情濃

  內里村由于地處偏僻、交通閉塞、經濟相對落后、外來文化對此侵襲相對較少,使祖輩流傳下來的、原生態的元素較多。比如說,淳樸的民風、待客的真誠,為人的操守,鄰里的團結、習俗的保存,森林的保護、生態的平衡、村寨的風貌、建筑的古樸等等保留得比較完整,特別是精神文化生活中的“挖土山歌”,據筆者考證,是全縣保留得最好的最完整的地域之一。從“請工”“邀隊”“進山”“敬神”“開挖”“激勵”“呷煙”“起身”“調情”“響午”“動工”“抬唱”“送郎”“送妹”“收工”等等,用“一人唱歌萬人和”的形式,激勵人們氣壯山河,提高工效;用《音律啟蒙》的中國語言中13大韻律創作的、貼近生活、貼近實際的、群眾喜聞樂見的、通俗易懂、易記的歌詞,把人們心靈深處想要講的話,用簡單精練的歌詞進行總結和表達出來,惹得聽眾喜歡,這就是這朵小小的民族藝術之花,千百年來長久不衰,代代傳唱,百聽不厭,百唱不煩,在外來文化的強烈沖擊之下,仍常開不敗的秘籍。

 

  

  

     投稿郵箱:紅網城步站 chengbutongxun@163.com 群號:361945576

               城步手機報 zgcbnews@163.com       群號:193957770

作者:楊光清

編輯:redcloud

閱讀下一篇

返回紅網首頁 返回城步新聞網首頁
国产一级毛片不卡